特色小吃一条街都是一样的东西大盘鸡,水煮鱼,鱼香肉丝盖饭,都是一样的好吃,海边游泳去,看电影,浪漫的度假酒店,等等,太美丽的地方。

东海云廊的特色描写

东海云廊首段绿道毗邻定海湾,全长约4公里,沿山起伏婉转,逶迤多姿,山海兼胜。沿着绿道缓缓而行,一面极目可见秋日辽阔的大海,大楼高耸,几可入云;一面是翠绿的山丘,草木的气息清新怡人,洗去一身尘忧。

绿道沿线还散落着妙趣横生的景观小品、造型新颖的休息座椅、极具定海海洋历史文化名城内涵特征的人文设施,并围绕四季皆有景的主题,由南往北沿线依次种植了金桂、樱花、紫微、木槿、红枫、红梅等植物,形成冬季探梅、春季赏樱、夏日如茵、秋叶缤纷的不同景致,给人带来全新的视觉感受。

东海云廊共四个入口,由南往北分别是椅子岗出入口、海城雅苑北侧、东山公园大门入口、畚金出入口。椅子岗出入口:沿青垒路创世花园南侧红庙入口处进入畚金出入口:从畚金宾馆沿西溪岭往东200米左右进入海城雅苑入口:沿东山路向海城雅苑北侧上山可至东山公园入口:沿东山路与环城南路交汇口的东山公园大门入口处进入

江苏东海 立足资源优势 打造水晶工艺品特色产业基地

崂山地区的民俗是多元化的大融合。而且一旦融合而成,就有其稳定性和传承性。

早在6000年前,崂山就居住着“不”、“其”两大部落,夏、商、周时属莱夷地,春秋时属齐国,秦朝时属琅琊郡,汉时又属东莱郡,其后隶属更是多变。可以说,每一次隶属的改变,必然融入不同地区的民俗,特别是600多年前的明朝大移民,移民们又将山西、云南等地的民俗带入崂山。所以千百年来,崂山地区的居民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礼仪交往、祭天祷地等方面,既保留了一些古老的独特民俗,又将外来的民俗吸收、融合,使之成为了流传至今的崂山民俗。

旧时的崂山民房,讲究依山面水(海),土石建筑,草顶木质门窗,多为三间房,向阳而建。土炕靠南窗,冬天太阳照着,人在炕上暖烘烘的。在生活条件落后的情况下利用阳光取暖,不也很科学吗?

崂山人在饮食上也颇费了心思。为省饭,冬天农闲时改吃两顿饭(此俗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为让人吃饱,人们常用地瓜馇“地瓜饭”,把地瓜面切成面条蒸着吃,把野菜馇成渣,或用大葱蘸虾子就饭吃……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独具崂山特色的食俗。

崂山虽然划归即墨县近1500年,但在婚嫁方面有自己的风俗:即墨有些村子娶亲用一顶轿,可崂山地区都用两顶轿,女婿乘一顶轿上门娶亲,另一顶轿由新媳妇乘坐来婆家。

崂山人多认为自己的老家在云南,所以人死后报庙时,一面烧纸马一边祈祷死者的魂回云南吧。这又形成了丧葬中的一俗。

崂山的方言更有其独特之处:舅母叫“妗子”、奶奶叫“妈妈”、伯父叫“大爹、二爹”、更有趣的是小蜘蛛叫“老妈妈”、疙瘩汤叫“骨扎汤”、水饺叫“小骨扎”、窝窝头叫“汽溜”、馒头叫“饽饽”、刀鱼叫“林当鱼”、白鳞鱼叫“想鱼”……这些方言土语让初来乍到之人还真要头痛一阵子的,然而崂山人一听就明白。

崂山的礼仪民俗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家庭的,也有邻里间的;有精神道德方面的,也有岁时节庆方面的,礼仪民俗一旦形成,有极强的约束力。如吃饭时必须要老人先动筷子、大年初一给长辈拜年、客人来时要起身相迎、喜事不穿白、丧事不穿红、家人去世三年内不走亲、清明上坟……,如果违背了这些民俗中的禁忌,就会被人们认为是不懂规矩,或招致人们的反感和不快。

崂山地区的文化游乐民俗更是丰富多彩。数十个戏舞跑了一村又一村,数百个戏剧演了一年又一年,上千首歌谣唱了一遍又一遍,上万个故事流传了一代又一代。尤其是那些风趣游戏和那些脍炙人口的谚语、歇后语、谜语有谁能说得清呢?千百年来,人们就在这些说唱听讲中寻求了欢乐和幸福,得到了享受和安慰,受到了熏陶和启迪。

崂山地区民间信仰成俗。旧时人们上庙求神拜祖保平安,慢慢的就形成了求神、贸易、游乐为一体的庙会。崂山的庙特别多,曾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说,庙多,庙会就多。崂山民间历来崇拜神灵:天地神、土地神、山神、财神、关帝圣君、海神等,都在人们祭祀之列,人们对他们顶礼膜拜。崂山民间对狐狸、黄鼠狼等既信服又惧怕,如称狐狸为狐仙、黄鼠狼为“老邻居家”而不敢伤害,简直视当神灵。旧时,人们得病常请巫婆治病,有难事常占卜吉凶,所以巫术、法术及占卜在崂山盛兴。

崂山还有一个独特的民俗,就是用偏方治病。旧时人们无钱买药,崂山就是一个医药宝库,所以一旦病了,就采药自救。人们在治病中便总结出许多偏方,如采柿子叶3至5个,放在铁锅中熬水,水开后,舀入木盆或铁盆中凉到不烫手时,将患儿的两腿浸入水中,烫洗5至6分钟后立即拿出,一天早晚两次对治疗小儿腹泻有特效。还有治刀伤的偏方、治烫伤的偏方、治嘴角疮的偏方……据统计,各类偏方目前在民间流行近千种。有的偏方“药到病除”,用老百姓的话说还“去根”(即治本)。所以即使在科学发达的今天,民间仍相信偏方治大病。

人类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崂山民俗也必然随之变化和发展,一些不适应时代潮流的民俗被淘汰了,一些民俗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完美,一些新民俗也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

人们的住房由低矮的茅草房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变成了高大宽敞的砖瓦房,90年代后各村由集体建起了楼房,“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真得变成了现实,旧时建房查日子、放鞭、帮工等习俗随之消失。

饮食方面的变化更大,再没有人为省饭而吃两顿饭了。大米、白面作为主食代替了旧时的地瓜、地瓜干,旧时度日的那些饭菜已做为崂山特色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了深受客人青睐的美味佳肴。“嫚、嫚你别馋,过了腊八就过年”这句流传了多年的俗语只能留作记忆了,因为大人再也不需要用这句话安慰盼年的孩子了。

服饰的变化更大,流行了多年的长袍、马褂、旗袍在20世纪50年后被中山服、列宁装、军便服代替。80年代后,西服、休闲装、运动服、短裙、超短裙又成为主流,现在,服装款式、色调的变化简直让人跟不上趟。服饰中崇红贵黄的观念早已破除。

婚嫁方面,“婚姻自主”代替了“媒约之言、父母之命”,轿车代替了花轿、酒店请客渐成时兴。娃娃亲、童养媳等包办、买卖婚姻自20世纪50年代后绝迹。丧俗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火化”代替了土葬,盛殓等习俗自然除。

许多庙会在文化大革命做为“四旧”被废除,至今,再没有旧时的盛况。人们对各种神灵的崇拜程度已大大减低。

许多崂山方言也赶上新时兴,爹改称“爸爸”,娘叫“妈”,妗子叫“舅母”,饽饽叫“馒头”。现在社会上兴起什么说法,崂山人马上学会了。

文化娱乐方面的民俗发生了很大变化:、电视、卡拉OK等代替了旧日山村的柳腔、茂腔;电子游戏机等洋玩具代替了跳房、藏猫等传统游戏;“打扑克”、打麻将、“摸彩券”代替了流传在山村、渔村几千年的“推牌九”、“看纸牌”、“掷骰子”、“压宝”等;“乒乓球”、“羽毛球”、“足球”、“排球”、“篮球”、“桌球”等活动也在农村普及开来。

新民俗不断形成,几千年来“养儿防老”的旧观念随着农村实行养老保险得到了转变,那些“赶上好时候”的老年人,有了钱也开始乘火车、坐轮船、坐飞机走出家门,甚至走出国门去旅游!独生子女家庭在农村已不少见。“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老人节”、“圣诞节”、“阳历年”等一些新的节日在民间越来越兴。出门“打的”不再是城里人的“专利”,摩托车早成为人们下地干活、出门打工的重要交通工具,汽车也越来越多的进入百姓家。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完整的民俗发展史,不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珍贵民族文化遗产,而且,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社会发展史、文明史。崂山民俗也不例外,它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粗俗到文明的发展过程。它既是崂山地区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崂山社会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愿崂山的民俗在今后的社会变革中,永远保持着独特的诱人魅力,成为我国民俗文化中永放异彩的奇葩。

第一章岁时节庆民俗

第一章岁时节庆民俗

岁时节庆民俗包括传统节日民俗和新兴节日民俗。

传统节日民俗是按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和节气变换在民间形成的风俗习惯。它是崂山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崂山地区月月都有。这些节日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变异,已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内容和特色。其中有反映生产的农事节日(立春、谷雨等);有祭奠祖先的祭祀节日(农历十月一);有追念民族英雄和名人伟人的纪念节日(清明节、端午节等);有喜庆丰收、合家团圆的庆贺节日(春节、中秋节);还有属于游艺娱乐方面的游乐节日(元宵节)等。许多节日还伴有优美的神话传说故事,如七月七的“牛郎织女相会”等。如今,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半年、七月七、中秋节、十月一、冬至、小年等传统节日仍受人重视,一些动植物的生日等节日逐渐被人们淡忘,有的节日的庆祝方式也逐渐融入了一些新的内容和风尚。

建国后,崂山地区的新兴节日有国际性的,如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元旦等;有我国特有的,如教师节、国庆节等;还有崂山地区独有的,如北宅樱桃节、崂山茶节和枯桃花会。这些新兴节日特别是崂山本地创办的节庆,丰富了崂山民俗的文化内涵,提高了地方知名度,为发展崂山的地方经济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现在,传统的节庆在崂山愈加兴盛,新兴的节庆在崂山富有新的魅力。

第一节传统节日

一、春节

爆竹生花过新年

春节的由来历史悠久,但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至西汉前,日期多变,如夏代定为农历正月初一,商代定为农历十二月初一,周代定为农历十一月初一,秦朝曾将农历十月定为每年第一个月。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时颁行《太初历》,定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此俗流传至辛亥革命前。辛亥革命后,规定公历1月1日为“元旦日”,称为“新年”,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民间一直俗称“过年”、“过阴历年”。

春节,是崂山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虽然人们通常将正月初一至初三称为“过年”,但从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这一段日子里,人们“忙年”、“迎年”、“过年”,欢乐与祥和的节日气氛十分浓厚,今天这种传统的习俗,仍完整地保存着,并不断发展,更有新意。

除夕忙年年除日为腊月最后一天,民间俗称年三十、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大年夜”这天从早到晚,人们忙着打扫卫生、贴对联、包饺子、请年、接灶、放鞭、迎年等,其繁忙、热闹、欢乐程度甚至超过年初一。可谓忙中有乐、其乐无比。

打扫卫生。清早,男人们就先将门里门外、房前屋后的卫生清扫一遍。

挂宗谱。早饭后,男人先将红席钉在正间正北墙上,再将宗谱挂在红席上面(东西两面挂上莲花、牡丹彩幅),宗谱前摆上供桌。供桌上供上饽饽、鱼、肉、鸡、水果等(三盘三碗或五盘五碗),摆上筷子、香炉、蜡台、黄裱纸、锡壶(以备点酒)等,一切妥当,男性就向宗谱烧纸、磕头。

贴对联(春联)。贴对联要从外往里贴,依次为大门、屋门、房门、房间,要将上年的取下用筛子盛好回家烧掉。贴的对联以没有皱折为好。有时人们怕年除日天不好,就提前一天贴好,有时怕浆面上冻,就将大门摘下来放在太阳底下贴。

春节贴对联

捞隔年饭。把小米煮三成熟后,放在盘中堆成山状插上红枣(双数取吉利)摆在供桌上,年初一食用,即为“隔年饭”,象征年年有余粮。

中午饭后,小孩们穿上新衣服上街放鞭炮,欢快的玩耍;女人们开始调馅、和面包饺子;男人就开始挑隔年水(送年前用)、劈隔年柴(象征家中不愁喝、不缺烧)。现在,吃上自来水、用上煤气的村民,再也不用挑隔年水、劈隔年柴了。

祭拜祖先(20世纪40年代)请年日落之前,家中的男性要提着灯笼,端着供品,带着香纸、鞭炮到祖茔请已故的长辈灵魂回家过年。将供品摆到辈份最高的坟前供桌上后,即从大到小挨个烧纸、祭供、叩头,最后边往家走边喊着“爷爷妈妈回家过年了!”回家后,在大门里横放一木棍,叫拦门棍,然后,对着宗谱烧香、磕头。之后,带着祖辈的灵魂到本性的祠堂去聚会、拜祖,完后再把自家已故老人的灵魂领回家祭拜。现在,请年风俗仍流行,不过少有人带供品了,也没有到祠堂祭祖的了。

接灶接灶一般在晚上七、八点钟。全家男性,来到天井,摆上供品,面向南天,将灶王像和纸一并烧掉,祭酒磕头后,在东间锅台上摆上香炉、供品,将天井撒上芝麻、麦草、谷草(直至初三早晨打扫烧掉)。接灶后,全家一起喝酒、吃饭,正式进入“过年”的境界。现在,人们仍然接灶,只是程序淡化了许多。

吃过年饺子除夕夜十二点,各家女人们开始煮饺子;男人们便开始烧香、烧纸、祭酒、叩头、祭天祭神、祭祖、燃放鞭炮,之后,再祭已熟的饺子。此时屋外鞭炮齐鸣,屋内蜡烛通明,烧的香味、煮的饺子味交织在一起,烧的纸烟和饺子气充满房间。人们忙活着,向炕上端饺子、摆酒菜。然后,小辈们便给长辈磕头,磕头时边说:“爹,过年好,给您磕头”。边磕头,大人们边说好,边分压岁钱。问完过年好,便一块吃饺子,谁吃到饺子里的花生、枣、硬币、糖果时,就向家人炫耀,人们便说上一句吉庆话,如吃到一块糖,则是“有甜头”,吃到硬币说“有钱花”,谁吃得多谁就越高兴,将过年气氛推向高潮。文化大革命中将祭天、祭祖、磕头当作“四旧”废除,20世纪80年代后有的村民又将其恢复,但大多村民对请年、祭天、磕头等习俗已淡化,除夕夜全家欢聚一起,一边喝团圆酒,吃团圆饭,一边看春节联欢晚会。

拜年吃过饺子,男性便提着灯笼、拿着香开始拜年,路上碰到人都互问“过年好”,走进近支(自己人们)最长者家的大门口就高呼“大爷爷(……)过年好”,进屋后将自带的香插到香炉中,就烧纸、祭酒,然后先朝宗谱上的祖辈叩头,再给家中长辈一一叩头。之后,从其家再取一柱香继续拜年,直到把近支长辈全部拜完。现晚间拜年,已不光男性,女孩也可随大人拜年,进门只问过年好,吃块糖说几句祝福话。正月初一,是家庭妇女的拜年日,她们只问好,不烧香纸、不叩头(新媳妇头一年要行大礼)。

拜年(20世纪初)

20世纪80年代,由朋友、同事之间的互相拜年发展成团拜,90年代,电话、短信拜年已成为春节一新风俗。

关于拜年习俗的由来有这样一个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叫它“年”。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未被“年”吃掉。于是拜年之风便流传开来。

送年送年的时间是初二夜十二点(有的是初三凌晨),将头一碗饺子祭奠天、地和已故祖辈,放完鞭炮后,在宗谱前烧香、烧纸、祭酒、叩头之后,吃送年饺子。20世纪50年代前,凌晨两点左右,家中男性长辈端着供品,领着男性子孙来到村头或十字路口,点燃香、纸、神位后,祭酒朝祖茔方向叩头,送已故长辈灵魂回茔,年算过了。正月初三早饭前,将宗谱请下,卷好放在供桌上(以备元宵节用),撤掉供品。神主、牌位敬谨收藏。撤去院中谷草和“拦门棍”,解除家中禁止扫地和泼水的禁忌。

走亲初二看舅、姨。这天,外甥要带上礼物去给舅或姨拜年,男外甥也要向长辈问好磕头。这一天,舅、姨不能摆架子,还要好好设宴招待外甥们。

初三看丈人(岳父)崂山地区多在初三到丈人家拜年,俗称“走丈人家”、“看丈人”。早饭过后,女婿和媳妇孩子,带上礼物去丈人家拜年。女婿看丈人,也是见面问“过年好”,进屋磕头。丈人家要设宴招待,如果丈人家亲兄弟多,就轮流宴请女婿,叫做喝“轮庄酒”。

初四看姑姑。小辈们带上过年饺子、包子、枣饽饽等礼品去姑家拜年。进门先问“过年好”,进屋后男性小辈烧香、烧纸、祭酒,先向宗谱,再给姑家长辈逐一叩头。

禁忌春节的禁忌比其它节日多:请年以后,直到初二夜不能扫地,扫地意味着对祖先不敬,也会扫走财运;不许泼水,怕泼走财运。年夜饭中不能少鱼,取“连年有余”之意,没有鳞的鱼不能上席;驴肉、马肉、兔子肉等所谓“杂乱肉”不能上席。

春节期间说话、办事都要十分谨慎;“破、坏、散、死、赔、病、输、痛”等不吉利的字眼都不能出口,不能骂人,不能打孩子。饺子皮破了,要说“中了”,馒头裂了要说“笑了”,饭吃完了要说“好了”,蒜要叫“义和菜”。打碎了器具要说“岁岁(碎碎)平安”或“越打越发”,放鞭炮时,挂着鞭炮的竹竿不能说“高擎(穷)”,一旦说了另一人就接着说“擎(穷)到头了”意为不能再穷了,来年就开始富了。所以有了“大年五更死驴,不好也说好”的俗语。

还有送年之前,出嫁的闺女不能回娘家,供品必须单数。家人去世三年内,不贴春联、孩子不拜年不走亲。初一忌死人,如初一病故,要谎称初二死的。这些禁忌有的已废除,但绝大多数至今还在民间流传。

动物生日春节期间,给一些动物过生日,如初一狗生日(一说初四)人们初一早晨把用五谷杂粮做成的各类食品摆在院中供狗食用,名为“请狗”。请狗是来自有趣的神话故事。传说原来人间的麦穗是从根部长到顶的,收的麦子堆成山,人们就不知爱惜了。可天上粮仓里麦子越来越少,玉皇大帝差天神到人间察访。天神化作一个要饭的,走州穿县,发现到处都是霉烂的麦子,一些顽童竟坐在一张大饼上嬉耍。天神回禀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大怒,吩咐将麦子全部收回,多亏了仙狗盗出一粒麦种,才使人间有了饭吃。后来天狗被贬为人间的狗,人们为了感谢狗的恩情,大年初一请狗。也有一说即初一鸡生日、初二鸭生日、初三猫生日、初四狗生日、初五猪生日、初六羊生日。生日这天,人们要善待它们,给好吃的,不打它们,让它们欢快一天。现在这些动物生日已被人们淡忘了。

民间将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分别称为“小轮七日、中轮七日、老轮七日”,认为这几天早起观天象可预测人体健康,如初七早晨晴空无云则可保少儿一年无恙,也叫“收小人儿”,十七日注壮年人,二十七日注老年人。这些并无科学根据的习俗,至今仍在一些人头脑中残存,如二十七日早晨阴云密布、狂风大作,便会给老人增加心理负担,认为今年可能出事。

旧时人们对初七很重视。要烧香、烧纸、祭酒、磕头、祈祷一家平安、健康百岁。早饭吃面条求长寿。一天禁忌吵闹打架,意为全家和睦友爱,而且不干活,只吃喝玩乐。现在此俗已淡化。

植物生日初八谷生日、初九果生日、初十菜生日、十一庄稼生日、二十一麦子生日,旧时人们都很重视。这天,他们就到天井(谷生日)、果树地、菜地、场院(庄稼生日)、麦地去摆上供品,烧香、烧纸,求上天保佑作物丰收。俗语说:“初十不动针剪,以免伤了菜根、菜叶”,还说:“麦子成和秕,看正月二十一”。现在还有人为庄稼过生日,但正月十一日过庄稼生日的居多,而且只在家放鞭吃面条了。

二、立春

立春俗称“打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有时在正月,有时在腊月(约在公历二月四日)。立春象征春天来临,气温逐渐回升。但崂山民间有“打春别欢气,还有30天冷空气”的说法。立春这天,农民喜欢到田野上走一走,叫做“迎春”、“接春”。还兴吃生萝卜,叫“咬春”,说吃个生萝卜可以消除春困,还可以杀菌防病,保证一年身体健康。

立春节日的《春牛图》

打春这天,出嫁的闺女不能在娘家,即使在娘家,也要在打春的时辰到外面躲一躲。一年两个立春日也忌结婚,据说“一年两个春,死了丈夫断了根”,这些俗语至今还约束着人们。

三、元宵节

元宵灯会

元宵节,西汉初年始称“上元节”(正月的第一个月圆之日),汉武帝将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自唐代以后,民间有在当晚悬挂花灯、观赏花灯的风俗,故又叫“灯节”,从此流行至今。民间俗称“过十五”,是除春节外民间最热闹的一个节日。崂山人过“十五”,主要有祭神祖、送灯、照灯等。

祭天敬神拜祖清晨,人们挂上宗谱,摆上供品,烧香、烧纸、祭酒、叩头,还要到土地庙关帝庙进香、烧纸、叩头。

送灯太阳落山时,人们端着祭品和豆面做成的面灯(或小蜡)到祖坟送灯、祭祖。将点起的面灯(蜡)放在坟头或避风处,十六日晚再照一次。

豆面灯分斗灯、十二属相灯,在上面捏一灯碗,上锅煮熟后,将食油刷入灯碗点燃。每个灯要放在一定位置上。斗灯放在祖坟坟顶,狗灯放在大门口,猪灯放在猪圈墙头,鸡灯则由人端着照墙角、炕旮旯,免得毒虫、蝎子伤人。

还有的豆面灯为月灯,即按月上折,正月一个折,二月对称两个折,三月等边三个折,……腊月十二个折。正月十五用豆面蒸“月灯”

月灯油干后,看看灯芯成什么形状,可预测那月收什么粮、菜、果。20世纪60年代前,许多人家将用完的面灯晾干保存,炒菜时切上几个当“油水”(因灯用豆油燃烧过留有香味)。70年代后,做面灯的少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再无人用面灯当“油水”了。

照灯送灯回来后,用点燃的面灯、萝卜灯照墙角、门后,磨旮旯等地方,边照边唱:萝卜灯、清凌凌,照的蝎子永无踪,照的蚂蚱不见影,耗子它也不打洞。十六日再照一次灯。现在仍有人照灯,不过多用蜡烛了。

天黑后,小孩欢快的在街上家里放起“滴滴金”,大人则燃放“花子”鞭炮,一派热闹景象。

禁忌十五晚到十六晚,不得挑水、扫地、倒脏水,以免挑来家虫子、扫走财神、泼掉财贝;正月十六还有不动针线一说。

四、二月二

农历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民间流传着,这一天龙王要升天,人们就举行祭祀活动,企盼龙王能行云布雨,使作物丰收。宋代以后,这个传统节日和惊蛰联系在一起了,并在民间演变成为驱虫害和祈求丰收的风俗。明、清以后,民间又有了打囤、煎饼、熏虫、炒豆报捷等风俗活动。

祭神初一晚,各家摆好供桌,烧香、烧纸、祭酒、叩头后,日落前到土地庙去送香、烧纸、叩头,祝贺土地爷生日。二月二一天三次到土地庙礼拜。此俗现在已绝迹了。

薰虫二月二清早进香礼拜后,端香将屋内各角落薰一次,叫“薰虫”,意为将害虫薰死,一家没病灾。现仍有薰虫一俗。

打囤日出前,家家户户都到天井、大门口、场院,用草木灰撒成一个直径2-3米的圆圈,内撒一个“十”字,放上五谷杂粮,叫做“灰囤”,撒上一个梯子形,叫做“囤梯”。如果这天天晴无云,即预示着粮食丰收,如“灰囤”被风刮散,则象征年景欠收。农谚中的“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寄托了农民渴望五谷丰登的愿望。有的人家还把草木灰撒在房屋周围,叫“打围墙”,说可防止毒虫进家。现在撒灰囤仍在民间流行。

二月二撒灰囤

上工日旧时,扛活的长工(俗称“觅汉”)二月二到东家上工,所以叫“上工日”。长工进家后,东家要设筵招待,吃煎饼,喝地瓜酒,席间长工要说些吉利话,如“东家发财”、“东家多帮忙”等。此礼过后,挑水、扫院、夜间喂牲口及其它农活就是长工的事了。“下雨打苫,刮风扛石头”这句俗语正是长工辛苦的写照。现在,“觅汉上日”只能作为一种记忆了。

炒豆、淋煎饼、馇渣炒豆,是先将黄豆用糖水浸泡,粘上一层面粉(或不粘),晾干后烘炒而成。还有的用面粉、地瓜面、糖精等混合做成菱形或块状面豆。更有不少农家将地瓜切成豆晾干炒熟加糖为“地瓜豆”。淋煎饼,农家淋煎饼是将谷米、高粱、地瓜干等磨成面后调为面糊,先将锅里擦上食油,将面糊倒入锅内摊匀,熟后取出,可吃多天。馇渣,将经水泡过的黄豆磨成沫子掺上萝卜缨、胡萝卜缨或芋头叶等煮成,叫渣。

这一天有“二月二炒豆,大人孩子一炕头”、“二月二淋煎饼,大人孩子一天井”、“煎饼卷渣,喜死老妈”等民谣。现在二月二很少有人淋煎饼、馇渣了。

禁忌“二月二不拾草,拾草光叫长虫咬“(俗说二月二龙抬头、长虫起蛰),家有属龙(蛇)的人,这天不能动刀、剪针,说“二月二动刀,伤了龙的腰、二月二动剪,伤了龙的眼、二月二动针,龙蛇断了根”,虽属迷信,可至今有人相信这些说法。

五、寒食、清明节

“春到寒食60日”,即大春60天后为“寒食节”,“寒食节”又称“冷节”、“禁烟节”,相传为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纪念救命恩人介子推而设的节日,这天禁止烟火、不得饮食,故称“寒食节”。自秦汉至隋唐,寒食节曾扩为三日,但明清以来,寒食节逐渐和清明融为一体并将祭祖、扫墓等礼数增入其中。现在崂山,人们已把寒食、清明视为一节了。很少知道清明的前一二天为“寒食节”了。

吃冷食旧时,寒食节人们不举火、吃冷食,后来改为“日出后不举火”,即日出前做好早饭,日落后做晚饭,如今,人们已不太讲究了。

踏青天不亮,未婚的大闺女带着锅、米、蛋、菜等来到地头做饭,并将针、指扣、葱白、钱币等放入米中一起煮。吃到针、指扣象征手巧;吃到葱白象征聪明;吃到硬币象征富有。天亮后,各自回家。此俗现已绝迹。

清明打秋千打秋千秋千各式各样。供人们玩耍的有大秋千(一村一个)、转秋千,还有各家在门框上拴根绳,下面放个蒲团让小孩玩的简易秋千。

这一天妇女们特别高兴,可尽情玩耍、打秋千,故有“闺女的清明,小厮(男孩子)的年”的俗称。自20世纪60年代后,各村再也没有竖秋千的了。

扫墓民间叫“上坟”,是清明的一项主要活动,这天,人们要到自己祖坟添土、祭奠。添土有讲究,只有父母双亡,坟顶才能尖起,若一方尚在,坟顶要平成长圆形。谁家坟添土,说明还有后代。祭奠要在坟前摆上供品,烧香、烧纸、祭酒、叩头。父母双亡者,闺女要在清明第二天(开明日)到坟前烧香、烧纸、祭祀。现在闺女也可在节前或清明这天上坟,王哥庄街道至今不许女性上坟。

东海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王新林

一、东海县的基本概况

东海县位于江苏省东北部,是新亚欧大陆桥头堡西行第一县,举世闻名的“亚洲第一井”和“华东第一温泉”就坐落在本县境内。全县总面积2248平方千米,耕地190万亩,人口113万。东海县地层以变质岩为主,由于特殊的地质作用,使东海县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经地质部门初步测定,东海县境内蕴藏着37种地下矿藏,其中水晶、石英、金红石、蛇纹石、蓝晶石、红宝石、蛭石等29种非金属矿藏具有工业开采价值,尤以蛇纹石、金红石、花岗石等非金属的蕴藏量和开采量较大,在全国位居前列。全县有二分之一的地域储有水晶和石英,总储量达3亿吨,其中水晶的储量约30万吨,水晶二氧化硅含量达9999%以上。现陈列于中国地质博物馆的重达345吨的“水晶大王”和199吨的“水晶二王”均出自东海,毛泽东主席的水晶棺也是用东海水晶为原料精制而成的。近年来,东海县大力实施“工业立县”战略,牢固确立工业主体经济地位,已形成硅资源工业、食品、木材加工、服装等完善的工业体系。其中,硅资源加工被列为国家级区域支柱产业,规模总量占整个工业经济的30%以上,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的工业化进程。

东海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王新林

二、东海县水晶工艺品行业的发展情况

(一)东海县水晶行业的历史发展

东海县开发和加工水晶有着悠久的历史,清朝康熙年间编撰的《康熙海州志》记载:“ 牛山,去(海)州西七十里,产水晶石。”可见,东海人民开采和利用水晶至少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东海县的水晶资源及其开采和利用工作非常重视,从1953年起就委托供销社为国家代收购水晶。后来,先后成立了“地方国营东海水晶矿”、“采矿公司”、“105矿”等管理、经营机构,专门从事水晶的开采、收购、管理等工作。据统计,东海105矿的水晶年收购量在20世纪50年代为100吨左右,70年代达到300吨以上,年收购量最高达到652吨,占全国的三分之一。80年代以来,东海水晶开采量维持在600~1000吨之间。

改革开放以后,东海人民充分利用水晶及硅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水晶及硅系列产品加工业,逐步成为东海工业经济的支柱。特别是90年代初,国营、集体、家庭、个人包括外资纷纷兴办水晶饰品厂,呈现出一派蒸蒸日上的生产、经营水晶产品的热潮。

(二)东海县水晶行业的发展现状

目前,东海县从事水晶和硅资源加工的大小企业、作坊达2962家,其中具有一定规模的水晶及硅资源加工企业就有500多家,固定资产过千万元的企业50余家。现已形成年产2000多万件水晶首饰、500万件水晶工艺品、4万吨硅微粉、15万吨水晶砂、1万吨石英拉管和15亿只石英玻璃灯具的生产规模。据统计,全县硅产业2006年实现产值达60多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

东海水晶产品品种齐全、门类繁多,主要产品具体可分为以下几大类:

水晶原石类:天然水晶单晶体、晶洞、晶簇、水晶菊花石、合成水晶单晶体等;

水晶饰品类:项链、手链、手镯、胸花、纽扣、戒指、耳钉、耳坠、挂坠等;

水晶收藏品类:各种奇石、异石、孤品、绝品等;

水晶工艺品类:水晶雕件、水晶画、屏风、水晶观赏球、水晶鼻烟壶、水晶招财树等;

水晶日用品类:眼镜(包括近视镜、老花镜、墨镜等)、酒具、茶具、印章、枕皮、枕垫、枕席、象棋、围棋等;

水晶法器类:佛像、观音、佛球、念珠、生肖等;

仿水晶工艺品类:各种礼品、办公用品、灯具等;

工业原辅材料:石英拉管、硅微粉、玻璃石英原料、压电石英晶体及元器件等。

三、东海县发展水晶产业独特的地方优势

(一)水晶工艺品生产的特点

各种天然水晶首饰、雕件、球、景石等由于原料的唯一性,所生产的水晶制品也具有唯一性,即使是批量生产项链、手链、球、景石等产品也各不相同,各有各的特点。水晶加工的工艺简单,所用的机械设备较少,就是一个人也可以进行水晶加工,所以东海水晶加工以家庭作坊式为主,遍及城乡各地。以1993年为例,当时东海县有10万多人从事水晶加工,各乡镇、村组都可以听到八角磨盘的磨项链声。水晶加工业的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富余人员就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水晶首饰及工艺品的主要市场在国内各大城市。高档水晶雕件、景石、球等主要是面向东南亚、日本、港澳台、韩国等地市场,销路比较看好。受国际市场影响小也是水晶工艺生产的一个显著特点。在20世纪的金融风暴中,对水晶工艺品的需求影响不大。在水晶工艺品的加工中,技术兼容性较强。近年来东海逐步引进先进的加工技术,有力地促进了加工业的发展。如激光内雕技术、水晶加色等技术。与此同时,传统的工艺亦在发扬光大,如传统的雕刻工艺、抛光工艺暂时用高科技手段还无法代替。

中国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业基地发展之路

(二)水晶工艺品行业的市场优势

1现实市场需求巨大。据统计,2006年仅东海水晶城的年成交额就达到20个亿,如果算上不在水晶城交易和直接在厂家、在外地成交的水晶制品,其交易额应该还要增加,估计至少要增加一倍以上。而目前仅凭东海和其他地方的生产能力,整个水晶市场还没有达到饱和。

2潜在的市场需求前景广阔。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水晶的潜在市场需求十分巨大;从技术和工艺品的开发入手,不断提高水晶工艺品的档次和实用价值,可进一步刺激市场消费;还可以大力开发旅游产品,让水晶工艺品成为各大旅游景点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并以此来发展国内市场;就国际市场来说,在巩固原有亚洲市场的同时,可加大对欧美市场的开发力度。

东海县副县长王新林向国外来宾介绍水晶产品

(三)东海县发展水晶工艺品行业独特的地方优势

1网络体系健全。东海水晶工艺行业,经过多年的培育、成长,目前已形成了健全的网络体系。可以这样讲,在全国,有水晶市场的城镇,就有东海人在经营水晶。经营者通过自营、合伙、代销等方式形成遍布全国的营销网络。在一些展销会,如广交会、上海旅游节,水晶展台是对销售网络的有力补充。也正是通过这些网络,使全国各地和国外的水晶原料不断地涌向东海,经过东海加工后,又源源不断地流向各地的市场。每年东海县从世界各地进口的水晶原料近万吨,东海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水晶集散地。

2具有成熟的水晶专业交易市场。东海水晶城位于东海县城繁华地段,1992年由东海县供销合作总社出资组建,其后历经三次扩建,现有注册资本1018万元,固定资产10000万元,占地面积3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5000平方米,包括水晶城、假日广场及集贸市场。现有商铺2000多家,从业人数5000多人,主要经营天然水晶、水晶工艺品、水晶加工机械、水晶工艺品加工过程中的各种原辅材料、其他矿产品及珠宝玉石产品等,2006年,入驻经营户实现交易额201亿元,利润50345万元,税金443万元,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水晶专业市场和世界水晶的重要集散中转地。在东海水晶城的影响和带动下,东海县从事水晶开采、加工、贸易及相关产业的人数达20万人以上,东海水晶城已成为东海县水晶加工产业链的原料供应中心、产品销售中心、信息交流中心、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与推广中心、人才培养中心。随着水晶城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不断增加,其影响力和辐射力越来越大,每年到水晶城购物的国内外客商日益增多,仅2006年就接待客商40万人次以上。买水晶到东海水晶城,正成为客商和游客们的首选和习惯。

客商云集的东海水晶城

东海水晶城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肯定,多次获得“江苏省文明市场”、“江苏省样板市场”、“江苏省供销社系统十大市场”及“全国文明市场”、“全国供销系统先进集体”、“中国水晶工艺礼品城”等荣誉称号。

3水晶工艺人才济济。在东海,水晶工艺行业“遍地开花”,在城镇,在农村,到处都有从事水晶加工的行家里手,一支庞大的技术熟练的工人队伍已经形成。同时,水晶工业的发展,也培养了一大批管理专家和技术骨干,被费孝通称为“水晶大姐”的吴兆娥、“ 水晶山庄”总经理李先进等管理专家已名扬海内外。在美术工艺方面更具人才优势。东海县拥有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2名、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5人、高级工艺美术师1 1人,苏州工艺美术学院每年在东海招收两个工艺美术大专班,南京艺术学院、东南大学等高校还将陆续在东海县定向招收工艺美术本科班。

中国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业基地发展之路

4科技实力雄厚。积极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在推动水晶及硅产业发展进程中,东海县坚持走技术创新之路,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间的全方位联合,促进科技与经济的全面对接。目前,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东南大学、山东大学、北京石英玻璃研究所、中科院化学所等1 2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与东海县企业建立了产学研联合体。中科院院士王大衍、赵鹏大等40多名国内硅加工方面知名专家学者,被聘为东海水晶及硅支柱产业发展的特约科技顾问,成为东海水晶及硅加工产业发展的强大的技术后盾。近年来,东海县围绕建设水晶及硅支柱产业,开发出“大口径透明石英玻璃管”、“激光石英管”等重点新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53个,其中多个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实施各类科技计划1 27项,其中江苏省省级以上项目51项,6家企业被认定为连云港市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另外,在水晶首饰及工艺品专利方面,东海县已获专利26项,正在受理的有4项,还有多项正在积极组织申报。

5龙头企业初具规模。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市场洗礼,东海水晶行业一批龙头企业已经脱颖而出。全县固定资产超过千万元的水晶及硅加工企业就达50余家,水晶山庄、通宝公司、晶帅公司、海龙公司、彩虹公司、晶华水晶、恒利宝石厂、福东公司、太平洋公司、东海硅微粉公司等骨干企业已成为国内一流企业,在国际上也占有一席之地。众多龙头企业,已成为东海水晶工艺品行业的“发动机”,曲阳、安峰、温泉、牛山等乡镇还涌现了多个水晶首饰加工专业村,强势推动东海水晶行业的大发展。

6各级政府重视。为了做足做大水晶文章,推动东海经济快速发展,省市县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东海水晶及硅资源的开发利用。东海县的硅资源深加工业先后被列为国家级区域性支柱产业和省级星火技术密集区、江苏省星火支柱产业重点培育示范区,同时江苏省和连云港市都制定了鼓励和支持东海硅资源开发的优惠政策。东海县政府更是牢牢抓住这一契机,把开发水晶资源、发展水晶加工业作为振兴县域经济、实现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先后制定了东海县水晶及硅资源开发“十一五”规划、水晶及硅加工行业准入制度以及一系列鼓励水晶及硅资源开发的优惠政策。投资7000多万元建成中国东海水晶工艺礼品城,成为全国最大的水晶制品交易集散中心。

水晶二王。出自东海县牛山镇曹林村,深藏地下数十亿年,于1995年1月15日出土。据鉴定,“晶王”重199吨,仅次于现存中国地质博物馆的水晶大王。其品质和透明度堪称水晶之最,是罕见的稀世珍宝

四、发展对策

(一)立足实际,加快构筑经济发展新优势

我们既看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及差距,以增强加快发展的压力与动力,更看到自身的优势,以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我们的优势有:一是得天独厚的资源。“东海水晶甲天下”,只要我们管好用好手中的资源,合理地开发利用,就一定能够在国内外同行中独占鳌头,长盛不衰。二是雄厚的民间资本。经过近20年的经营,在东海集聚了相当一部分民间资本,其中不少人有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欲望,只要加以正确引导,就能够将民间资本激活起来,为我县的水晶产业注入新的活力。三是成熟的市场。水晶城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40万人次以上,他们都是冲着“东海水晶”这块“金”字招牌来的,说明东海县水晶制品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另外,东海的水晶工艺品已遍布全国各地。只要不断创新,大力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竞争力,就能够在 国内外市场上站稳脚跟,发展壮大。四是技术过硬的人才队伍。东海县有着加工水晶的传统,多年来,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水晶加工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五是初具规模的工业基础。在工艺品加工方面,已经形成了天然水晶、合成水晶、仿制水晶等几大系列产品,硅资源加工业已位列全国前茅,“东海水晶”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地位和知名度正与日俱增。这些都是东海县发展水晶产业的坚实基础。只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有利条件,就一定能有效地推动东海水晶工业再上新台阶。

水晶作品——千手观音

(二)科学规划,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东海县始终追求的目标,虽然东海县水晶石英资源丰富,但任何自然资源都是有限的。近年来,东海县大力倡导资源有限意识、资源保护意识、资源合理利用意识,反对急功近利,反对资源浪费。不论是制定发展规划,还是制定行业规则,都充分体现这一点。通过制定水晶产业的发展规划及行业规则,以明确发展的目标与方向,调整人们的投资及经营行为,制定优惠政策,加强保护与扶持,同时取缔不正当竞争,切实保护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扩大招商引资,加快推进产业规模扩张

通过兴办水晶加工科技园区,把零散的加工优势集中起来,同时多渠道引进资金,加大投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生产经营集约化,大力培植龙头企业和优势企业,强化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研发力度,引导和推动水晶加工业不断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充分展示东海水晶的加工能力,以应对东海水晶走上国际市场的需要。东海县县政府对水晶加工科技园区加大扶持力度,从场地、税收、信贷、规费等各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坚持招商引资与激发民营资本双轨并重,在抓好对外招商引资的同时,注重发挥本地民营资本的作用,鼓励民营资本进园投资兴业。凡是进园办厂的企业,不论“外资”,还是“内资”,做到一视同仁,内外无别,外地客商能够享受的优惠政策,本地投资者一样能够享受。

(四)主攻科技创新,拓展水晶产业的发展新空间

天然水晶是东海的特色,东海县将在挖掘内涵上下功夫。同时要加快与国际水晶产业界的合作与交流,注重信息与技术的引导作用,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内外水晶加工企业的先进技术与经验,引进先进设备,大力调整产品结构,不断提高东海水晶制品的科技含量和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丰富水晶文化,把水晶与现代科技、艺术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赋予水晶新的灵魂,提高产品的品位和科技内涵。在合理利用天然水晶资源的同时加大合成水晶、水晶玻璃的开发力度,克服天然水晶工艺品在走向产业化方面存在的局限性,为东海水晶产业的长足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方面,东海县的“海龙”、“华丰”、“彩虹”等企业都是成功的例子。这些企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其产品品种多样,主要销往各大礼品公司和东南亚、日本、韩国、欧美等国外市场,是我县水晶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以水晶城为核心,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建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快速发展东海水晶产业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客观要求。经过多年的发展,水晶城的经营规模和经营人数迅速扩张,有力地带动了餐饮、住宿、交通、物流、休闲娱乐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一个以市场为中心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已初具雏形。在发展水晶产业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快以水晶城为核心、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服务企业集群聚区的建设,把它建成集产品研发、购物、旅游、对外贸易、信息服务、电子商务、人才培训、物流仓储、休闲娱乐、金融服务、会务会展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目前,东海水晶城已建成水晶工艺品交易区、玻璃制品交易区及电子商务中心、水晶雕刻学校、质量检测中心、物业管理中心等管理和服务结构,占地面积达30000平方米,建筑面50000平方米。下一步的投资重点是灯具交易区、拉管交易区、其他硅产品交易区和仓储物流中心、会展中心等。

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费孝通视察东海水晶市场

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国防部原部长迟浩田视察东海水晶城

(六)加强领导,搞好服务,为水晶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水晶产业事关全局,东海县政府及各相关部门将全力以赴为水晶产业的发展创造优良的环境。今后,东海县政府将更好地履行职责,努力做好下列管理和服务工作:研究制定水晶产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协调各部门为水晶产业发展提供扶持和服务;制定行业规则,检查、监督规则的执行情况,并责成有关部门对各类违规行为进行查处;经常举办各种活动,研究探讨具体的对策与建议,供政府决策参考;定期公布业主业绩,对于税利大户进行表彰奖励等;搞好水晶产业的招商引资和加工科技园区建设,促进水晶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要注重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尽快成立东海水晶产业协会,建章立制,规范运行,促进行业内部搞好自我调节、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使各企业相互促进,密切配合,共同发展。

中国水晶工艺礼品城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