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被董卓劫持到西安的汉献帝在董卓死后,历尽千辛万苦,又回到了当时的首都洛阳。这时的洛阳已经是一片废墟,破败不堪,在洛阳,皇帝和百官的饮食起居甚至形同乞丐。

曹操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果断地采纳谋士毛玠“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建议,想方设法把皇帝从洛阳接到了自己的根据地许县。

曹操的路线和策略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而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就比袁绍高明多了,曹操他不换皇帝,他利用这个现成的皇帝,而且把这个皇帝客客气气地供奉起来,利用皇帝这张牌来号令天下、号召诸侯,这个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奉天子令不臣,与,挟天子令诸侯有何区别

C毛玠

毛玠年轻时为县吏,以清廉公正著称。

他本想到荆州躲避战乱,尚未到达,听说刘表政令不严明,于是改往鲁阳县。曹操治理兖州,征召他为治中从事。毛玠对曹操说:“现今国家分裂,君主流离,民众失业,饥饿流亡,公家没有能维持一年的储备,百姓没有安定的心思,这种状况是难于持久的。袁绍、刘表虽然兵民众多,力量强盛,却都没有长远的考虑,没有树立基础、建设根本的人。用兵之事,合乎正义的才能取胜,保守权位需要财力,因此,应当拥戴天子以命令那些不肯臣服的人,致力于耕植业,积蓄军用物资,这样,称霸称王的大业就可以成功了。”曹操郑重地采纳了他的意见,转任他为幕府功曹。

毛玠(?—216年),字孝先,陈留平丘(今河南封丘)人,年少时为县吏,以清廉公正著称。因战乱而打算到荆州避乱,但中途知道刘表政令不严明,因而改往鲁阳。后来投靠曹操,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脩耕植,畜军资”的战略规划,得到曹操的欣赏。

后来毛玠与崔琰主持选举,所举用的都是清廉正直之士。而毛玠也很廉洁,因而激起天下廉洁之风,即使尊贵得宠的大臣,衣着车辆都不敢太奢华。毛玠和崔琰一改朝中风气,令曹操大为赞赏,曹丕也亲自去拜访他。

建安十八年,曹操封魏公,毛玠改任尚书仆射,再典选举。又密谏曹操应该立嫡长子曹丕为魏国太子。建安二十一年,崔琰被杀,毛玠因而十分不快。后来有人诬告毛玠,曹操大怒,将毛玠收于狱中。及后在桓阶、和洽营救下,只被免职,不久逝世于家中。曹操在他死后赐他棺材和钱帛。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天子是哪个皇帝

“奉天子以令不臣”是初平三年(192)曹操的谋士毛玠向曹操提出的:“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这是曹操版的“《隆中对》”。直译起来的意思是说:通过尊奉天子来号令那些不服从朝廷的臣子。 而挟天子令诸侯是挟持皇帝用强力逼迫就范,借其名义号令诸侯。比喻借重权威者的名义,发号施令。 两者的意思有相差,一个是通过尊奉天子号令,一个假借名义来号令。

希望采纳

“挟天子而令诸侯”和“奉天子而令不臣”有啥区别??

汉献帝刘协,而且挟天子以令诸侯是罗贯中的贬曹之笔,正史中是“奉天子以令不臣”,“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意思是挟持天子而控制所有诸侯,而“奉天子以令不臣”是供奉,尊奉着天子控制着不听朝廷的臣子,“奉天子以令不臣”是曹操的谋士毛玠的建议,而“挟天子以令诸侯”是袁绍的谋士沮授出给袁绍的。

两种说法的实际意义是基本一样的,但是格调不同。奉的格调要高出很多。奉是善待,而挟是挟持,至于善待不善待那是次要的。

奉是指先照顾好天子,再以天子之名义平定不听管教的臣下。

挟是指先把天子搞到自己手里,再利用天子的旗号达成个人野心。

楼上说“曹操的“奉天子”意图是要通过天子来将祖国恢复同意,其中突出了一个“义”字,这也说明曹操是一位讲义气的人”,这是不对的,这并不说明曹操讲的是“义气”,此“义”指正义,即政治上的正确旗号,而非义气。

曹操早时的确是奉天子,但慢慢也就变成了挟。所以才有了后面衣带诏事件。可见奉和挟在当事人的态度上只是一念之差。

以上就是关于曹操是在什么时候挟天子以令诸侯全部的内容,包括:曹操是在什么时候挟天子以令诸侯、何人最早向曹操建议“奉天子以令不臣”a.郭嘉b.荀彧c.毛玠d.程昱、奉天子令不臣,与,挟天子令诸侯有何区别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