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龙是人的化身。人和动物有本质的区别,但人确实是动物。十二生肖中应该有一个位置。因此,中国古人的智慧巧妙地利用易经、八卦理论,用龙代替人。这样既避免了人与动物的混合,又解决了十二生肖中人的尴尬地位。根据《易经》的原则,人属于阳气上升,时间排名第五,而第五只是单数。因此,传说中的十二生肖中龙图腾动物名副其实,合理、合法、合规。

十二生肖,当我们还在学习语言的时候,我们就知道种传承了3000年的文化传统。在古代,十二生肖起源于动物崇拜和图腾崇拜。人们只使用动物来借用序数符号来匹配十二地支。

但作者从小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十二生肖中的其他十一种是真正的动物,只有龙不存在?如果你使用神兽,那么数量就会增加,朱雀、玄武、腾蛇、柳树像星星一样多,为什么只把龙和这些真正的动物放在一起呢?

当然,有些读者可能会问我,你怎么知道龙不存在?哈哈,我真的知道。我之前的一篇文章详细介绍了龙形象的进化过程。西周青铜器上雕刻的龙最初是蛇,非常粗糙和丑陋。随着时间的推移,龙逐渐增加了许多其他动物的特征,直到唐朝,龙的形象基本稳定。

即使我们不从古代文化和现代科学的角度能以龙的体型特征飞翔。龙没有翅膀,也没有明显的喷气设备,不符合空气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好吧,少说闲话。让我们开门见山吧。

十二生肖

目前关于十二生肖的说法一般是指东汉王充写的《论衡》。《论衡》中关于十二生肖的记载与我们普遍说法一致。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代表,即子(鼠)、丑(牛)、阴(虎)、毛(兔)、陈(龙)、四(蛇)、下午(马)、未(羊)、沈(猴)、酉(鸡)。

在《论衡》一书中的《言毒篇》中,王充还专门讨论了龙和蛇。他写道:陈是龙,三是蛇,陈思位于东南。龙有毒,蛇有刺,所以毒有利于牙齿,龙有逆鳞。木头生火,火是毒的,所以苍龙的野兽含火。

也就是说,在东汉时期,十二生肖已经完全定型,并且一直这样传承下来。但是在东汉之前,十二生肖还有别的说法吗?是的!区别在于龙!

从东汉开始,在湖北云梦虎地发掘的两批秦代竹简和甘肃天水出土的《日书》秦代竹简中,也有关于十二生肖的记载。请注意,作者提到的出土竹是秦朝的,比东汉早了近400年。在这些竹简中,关于十二生肖的记载是这样的,鼠。丑,牛矣。寅,虎矣。卯,兔矣。辰,虫矣。巳,蛇矣。午,马矣。未,羊矣。申,猴矣。酉,鸡矣。戌,犬矣。亥,豕矣。

猪是猪的古代名字,和东汉王充的《论衡》没什么区别。唯一的区别就是陈,虫,里面的陈对应的不是龙,而是昆虫。也就是说,秦朝的十二生肖属于昆虫。那为什么在东汉,只有昆虫变成了龙呢?

在我们现代人看来,昆虫和龙是无与伦比的。一个是飞了九天,能呼风唤雨的神兽,一个是卑微虚弱的虫子。但在古代,昆虫不仅指昆虫。古代的昆虫实际上指的是各种动物,蛇也叫长虫,老虎也叫大虫。在《水浒传》中,梁山英雄叫母虫顾嫂子。她的绰号母虫实际上意味着母虎。

《大戴礼记》记载:羽毛虫,凤凰长;毛虫,麒麟长;甲虫,龟长;鳞虫,龙长;罗虫,圣人长。在古代文化中,羽毛鸟以凤凰为首;羽毛动物以麒麟为首;甲壳动物以龟为首;鳞片动物以龙为首。什么是罗之虫?指皮肤长的人。以圣人为首的凡人。

在羽毛虫、毛虫、甲虫、鳞虫、罗虫五大类虫中,谁最具代表性,或者谁最能登顶,应该是鳞虫的首领,蛟龙。在《说文解字》中,龙是这样解释的:龙,鳞虫的长度,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为潜渊。

换句话说,十二生肖中没有龙,而是虫。但是虫子代表的范围太广,包括所有动物,包括人。东汉时期,十二生肖中的昆虫被更具代表性的龙所取代。另外,考虑到二十八星宿,龙取代虫叫十二生肖是合理的。陈位对应二十八星宿中的亢金龙。记载如下:亢金龙,陈官也,角木蛟附焉。蛟龙也是。”